【我和我的祖国】临夏县:“女子纺织在家园”,织出脱贫锦绣图
【我和我的祖国】临夏县:“女子纺织在家园”,织出脱贫锦绣图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我们这批1万双一次性劳保手套将在春节前发往美国!”
1月13日下午,在临夏县土桥镇侯段村的临夏县阿玛熙制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里,合作社理事长杨旭红一边组织着姐妹们抓紧生产,一边向甘肃日报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团的记者诉说着她们正在抓紧赶制这笔订单的喜讯。
“这是我们与福建一家外贸公司对接的订单,要赶在春节前完成、发货。”杨旭红介绍,“节后,还将视订单情况考虑是否追加。”
远在西北内陆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何因缘牵手到海外订单?
杨旭红给记者道出了答案:“我们合作社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在临夏州临夏县设立的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内,这两年,经福建企业对接的海外订单业务不止这一家。而同样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合作社的姐妹以精湛的技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受到市场的认可,这其中有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妇女,不仅展现了她们拿手的针线活儿,还在家门口有了打工的平台。”
就在杨旭红和工人忙碌着制作手套时,与她们位于同一栋楼上的马永红正与工友们一起制作结实的手套。
今年40岁的马永红,来自临夏县先锋乡前韩村。说起眼前的工作,她说:“去年5月布鞋扶贫车间一启动,我就过来工作了。半年来,一月平均能挣近2000元。之前,在家门口上哪儿找这样的挣钱门路?产业扶贫为我们带来了家门的工作和收入。”
临夏县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李玉莲介绍,去年5月,厦门市思明区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厦门市思明区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在土桥镇设立、启动以来,对临夏县北塬、土桥、先锋、桥寺、坡头、红台等乡镇自愿从事布鞋加工、创办布鞋企业的1932名群众免费进行了技能培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191人,培养发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建成了一批布鞋生产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户。在此基础上,配备生产设备2292台,投资建成了62个“扶贫车间”、317个炕头“扶贫车间”、7个来料加工“扶贫车间”,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折股量化带动1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引导全县62家企业或合作社创办“扶贫车间”,吸纳600多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
看到马永红等姐妹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刚刚跨入2019年新年门槛,来自临夏县桥寺乡大梁村的潘尚平也和村儿里的另一个姐妹一起来到了这个布鞋“扶贫车间”和培训基地学习。
潘尚平说:“以前,农闲时节我都会和丈夫一起到临夏及周边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今后如果能靠做布鞋挣钱,那比以往打工轻松多了,而且离家又进,骑个自行车或电动车很快就能到家,这样既能打工挣钱,又能顾家,该多好!”
不仅在土桥镇。
在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靠做布鞋挣钱的妇女们很多,有些家庭靠做鞋子已经奔上小康了。
记者走进村民杨迎吉家里,这简直是一处布鞋的世界。从院落里到库房里,乃至于房间的柜子与天花板之间,码放的都是崭新的手工布鞋。与老杨聊天,记者得知,这些鞋不是等待销售,而是早有了订单,即将发往甘肃、青海的市场。
谈起做鞋,老杨说,他已经干了15年。由于品质上乘,服务到位,近年来他家靠制鞋一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房、一辆货车、一辆小汽车。
近年来,杨迎吉还组织村民成立了临夏县改焕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到他任理事长的合作社打工,为乡亲们提供了一份家门口、农闲时的工作。2018年,老杨领导的布鞋合作社纳入了厦门市思明区设在临夏州临夏县的东西部协作扶贫车间,在思明区物资支持下,他从2018年开始,每年底还为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20户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他说,要把布鞋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占虎介绍,这得益于2018年厦门市思明区在东西部协作扶贫中给予的大力帮助,产业扶贫中给与每个扶贫车间资助价值4万元的制鞋机器20台和6万元的帮扶资金,要求每个扶贫车间吸纳20户以上建档立卡户,并将6万元帮扶资金折股量化给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车间的合作社除了给贫困户发放打工所得的工资,还要于年底按照所占股份的6%进行保底分红。
杨迎吉说:“在我们合作社所在的扶贫车间打工,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同时来这里打工的时间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力自由选择。这就是说,农忙时你忙自己的庄稼,阴天下雨和农闲时节,随时来打工,计件算钱,这等于给困难家庭提供了时间自由的家门口就业,一些劳动能手,一年能在这里挣上三四万元收入。”
记者在临夏县采访了解到,编织和布鞋产业已经成为临夏脱贫致富的大产业,遍布临夏县多个乡镇村社,农村妇女靠手艺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
伴随编织和布鞋产业的发展,临夏布鞋产业也正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乘“网”而上。记者在临夏县布鞋产业电子商务中心看到,“河州老妈妈”牌布鞋已经上线淘宝网,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这一纯手工、天然、优质的传统布鞋已经走向全国市场,并实现了个性化的订制服务,为临夏布鞋扶贫产业和扶贫车间注入了新动能。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花木兰》戏剧中曾唱到:“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绵,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如今,在临夏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正在上演着新时代的“女子纺织在家园”,她们在家门口编织出脱贫的新动能。
记者手记:用市场的力量激活独特资源,激发脱贫新动力
今天,记者在采访临夏县布鞋等产业扶贫中发现,让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手艺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生产力,除了进行现代化的技能培训,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车间的平台,还离不开市场化的思维和对接市场、拓展市场的实践突破。
一方面,传统手艺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可以为市场生产出更高品质和更具人性化的产品,比如满足品质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了解市场、对接市场、发现商机、拿到订单,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让手艺和用手艺生产出的产品找到实现价值的通道。
这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车间起到了纽带作用。他们一方面起到了整合、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对接市场、创新发展模式的作用。
因此,在产业扶贫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车间,必须用市场的思维和眼光为社员和贫困户找到产业发展的载体。同时,伴随订单模式的发展,也要用法制化的观念履行订单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这不仅培养了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市场化意识,也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驾驭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扶贫车间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思维与实践。